当前位置: > 行业动态 >

成海军:谈谈异地养老的几个问题

发布日期:2016-12-16  作者:Neo
 


截止2015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2.22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6%左右。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养老正成为社会热议的重大议题之一。我国将“以居家为基础、及社区为依托、以机构为补充”作为解决养老需求的应对策略,但在现实生活中,老人们的需求是多样化、多方位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和需求,为了满足和回应这些市场和社会的不同需求,“异地养老”顺势而生。

 

异地养老是指老年人离开自己现有的社区和住宅,到外地居住的一种养老方式,包括旅游养老、度假养老、候鸟式养老、回原籍养老等多元化方式,可能时间较长,也可能是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异地养老可以通过旅游观光来丰富老年人休闲生活,提高健康水平,发展异地休闲养老服务。这种养老方式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

 

异地养老之所以引起老人和社会热议,从宏观上看,主要是我国养老资源不足,用于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医疗的资源供给不够,养老资源总体上还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不能够充分满足现有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和需要。

 

目前,异地养老在百姓和群众中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观念问题。认为一旦实现异地养老,养老的任务和目标就达到了,本地不能解决的问题,经过“异地”就能够解决养老的所有问题。二是认为异地养老是政府推卸责任实际上政府在养老服务业中的责任是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异地养老不属于政府兜底线的责任,而是市场行为的一个选择,是高端养老。三是认为异地养老将成为养老方式的主流方式。事实上选择异地养老的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如,身体状况、行动能力、经济状况,能够支付异地养老所需的经济上的负担;情感上愿意到外地去等等。

 

2013年国务院《关于健康发展养老服务业到若干意见》提出异地养老作为一种方式,目前我国一些省份已经开展了异地养老的实践,比如针对寒带地区的老年人到海南、广西、福建等地,针对热带地区的老人到北方避暑的“候鸟式养老”;与旅游、观光一起开展的“运动休闲”式养老等,满足了一些市场高端个性化养老的需求。

 

异地养老在国外也有一些尝试,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异地养老结合旅游、观光、休闲在一些发达国家和风景地区开展得比较好。比如,北欧的一些老年人在冬季更愿意到风景秀丽的西班牙、葡萄牙或热带地区国家养老,不仅关注自然环境,还有功能齐全的养老设施、良好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保险服务等。挪威的卑尔根、奥斯陆等市先后在西班牙南部开设了大型养老公寓,那里低廉的地产价格,充足的阳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要发展异地养老必须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安全问题。老年人生病的风险相对较大,他们能否承受“移地”这一路途过程,是老年人及其子女们普遍担忧的问题。老年人到了异地可能不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天气环境的变化,有的甚至可能因此引发疾病或发生意外。这些安全问题都可能在“异地养老”过程中发生。

 

第二,老人的情感和心理问题。老年人退休以后一般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和生活环境,那里有朋友、熟人和社区资源,有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需要与家人和朋友的感情交流和精神慰藉。“故土难离”是最大的心理障碍。异地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精神赡养义务的弱化。机构的集中式做法使老人们远离了正常社会环境,缺少了代际间交流和人文关怀,缺少了天伦之乐的自然天性和代际融合的社会和谐。长期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可能影响到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第三,相关的一些制度性障碍。一是养老金领取问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异地养老的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领取手续繁杂,很多地区为了证明老人“健在”,领取养老金要“本人到现场”。二是医疗保险问题。我国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离退休人员必须在单位所在地社保机构指定的定点医院看病,否则不能报销或者报销比例偏低。这对于离退休老年人随子女在异地养老形成很大的制度性障碍。三是相关福利和活动。职工退休后,需要单位来办的事情很多,与原单位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比如元旦春节慰问、退休人员活动、组织学习等等,需要老人在场,给异地养老带来很大的影响。(原文已经发表在《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