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动态 >

【行业资讯】“时间银行”可补养老护理员缺口,需立法来统一规则

发布日期:2017-11-30  作者:96558一键通
 

家住山东济南的胡志玉,是一名养老护理员,每天都要去照顾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老太太年轻时是济南电台的播音员,能歌善舞,很爱美,喜欢人们称呼她‘于小姐’,这样她就会很开心。”胡志玉笑着说,她经常会用手机把“于小姐”唱歌视频录下来,发给老人在日本定居的儿子看。55岁的胡志玉,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老太太家里。她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给“于小姐”梳头,然后听老人讲故事、陪着聊天、做饭、收拾卫生。有时候,老人夜里不小心摔倒了,胡志玉还要连夜赶过来。每天下午离开的时候,胡志玉走到楼下都会回头,向站在窗口看她离开的老人挥手告别。这样的陪伴,已经持续了8年。

 

在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巨大的当下,“于小姐”能找到一个精心照顾她8年的养老护理员,是幸运和幸福的。胡志玉坦言,长时间的陪伴,她们都将彼此当作了亲人。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五星街道雅和社区党委第一书记苏珍近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受待遇不高、职业认可度低等因素影响,养老护理员短缺现象非常严重,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步伐逐渐加快,这种短缺带来的社会压力日益增大。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芳凡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优质的养老服务既是几亿老龄人口的迫切需求,也理应是我国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解决养老护理员的缺口问题,为了各级政府能在养老护理方面依法行政,建议制定养老服务法。

 

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千万

 

早在几年前,养老护理员短缺问题就已开始显现。随着老龄化社会趋势加剧,这一问题更加凸显。“按国际公认的3位失能老人配备1名护理人员的标准,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千万。”今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朱海燕道出了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短缺的现状。几年前,民政部也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并在2011年印发的《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提出,要将养老护理员的数量从2010年3万人发展到2020年600万人。如今,距离这一目标的完成只剩下3年时间,而养老护理员的缺口依然巨大。

 

11月12日,首届北京失智老人照护服务与管理论文大赛暨论坛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只有60万左右的养老护理人员,其中持证上岗的不足10万。而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并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从事养老护理职业的人,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要有爱心,一个好的护理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但现在这种培训机构并不多,目前找一个好的钟点工和家庭保姆,都非常难。”苏珍感慨道。“一些养老机构招收的都是没有资质和经验的人员,导致护理质量差,甚至出现虐待老人的情况。”李芳凡认为,养老护理员的短缺,既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长期以来,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普遍存在专业化程度低、年龄偏高、队伍不够稳定的问题。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数据分析课题组在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对我国养老机构239312名从业人员进行了分析研究,报告显示,整体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占有效数据的70%以上,同时,职业技能和服务水平较低,仅有10%的从业人员取得了相关职业证书。

 

养老护理员存双重困境

 

养老护理员缺口难以缩小的背后,是待遇低与职业社会认可度低的双重困境。“很多家政工都不太想做养老护理的工作,相比照顾小孩,照顾老人更费事儿,而且工资待遇还低。同样是住在雇主家里,养老护理员的月工资只有4000元左右,而照顾小孩的保姆每个月能拿到六七千元。”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梅若认为,工资待遇低是养老护理员数量存在巨大缺口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机构养老护理员的工资水平都处于当地较低水平,不如家庭保姆、钟点工等同类型工作。而且,养老护理员的服务对象是年迈体弱、病残甚至是临终老人,不仅要服侍一日三餐,还要为失禁、便秘老人处理大小便、擦洗、护理等,工作又脏又累,夜晚还要每小时巡夜,整晚都不能休息,远比钟点工辛苦。”全国政协委员吴幼英直言。除了收入较低之外,缺乏职业尊严和自豪感,是影响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不少地区五个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家庭养老子女顾不过来,需要大量的养老护理员。然而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现状是,数量严重短缺、人员素质低下、经济收入水平堪忧、缺乏足够的职业尊严。”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说。工资待遇低、职业社会认可度低,这样的养老护理职业,很自然地丧失了对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吸引力,从而导致大部分养老护理员缺乏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数据显示,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养老服务类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养老行业的比例不高,到岗第一年的流失率在许多省市达到30%,第二年达到50%,第三年达到70%甚至更高。

 

当下,护理员大多来自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失业下岗人员,年龄偏大、多数未经过专业化培训,护理水平不高,很难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身体、精神、心理等全方位护理需求。“时间银行”纳入地方立法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虚拟的“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可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柴效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劳动力短缺已经常态化,人工成本大幅升高,开设“时间银行”,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护工服务,既能解决当下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能为自己未来的养老做好人力储备。夏学民同样建议,年轻人以义工、做慈善的方式照顾老年人,把服务时间存储在“时间银行”,将来自己老了也可以接受相应的养老服务。

 

这一新兴的志愿服务理念,已经在国内多个城市兴起。

 

1999年,广州寿星大厦率先在全国设立“时间银行”,方便入住的健康老人在服务他人时“存储时间”,今后本人需要他人服务时可“提取时间”,享受免费的服务。

 

2015年,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五陵村“时间银行”成立。目前,这个全国首家农村“时间银行”,已由当初的400多名储户发展到3700余户。

 

2015年2月,北京丰台街道丰益花园社区开设“时间银行”,居民可将参与志愿服务时间存进“银行”,有超过100名居民成为第一批“储户”。此外,促进“时间银行”发展还被纳入到地方立法中。

 

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江苏省养老服务条例》规定,鼓励、支持发展相关养老服务志愿组织,建立志愿服务时间储蓄等激励机制。志愿者或者其直系亲属进入老龄后根据其志愿服务时间储蓄优先、优惠享受养老服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燕绥认为,在国内处于试验阶段的“时间银行”,代表了未来的趋势,其发展壮大的关键是需要有权威的义工服务记录,这必须通过有公信力的机构,来确保提供志愿服务的人们可以在未来需要服务时获得应有的回报,这不仅要依赖于一个信息平台,还需要通过立法制定统一规则,也需要社会每个人来共同维护。

 

用专门立法实现老有所依

 

多位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长期的制度建设,是应对养老护理员短缺的治本之策。为此,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养老服务立法,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和老有所依。“近年来,政府重视养老服务的硬件建设,投入较大,但相关护理的教育、培训等工作还没有大规模开展。可以说,这方面的政府责任并没有到位。”李芳凡指出。李芳凡建议,通过制定养老服务法,对养老护理作出一些原则规定,包括:规定政府在养老护理教育、从业培训、设立招收无自理能力的老人养老机构方面的义务,明确对养老机构的监管责任;明确养老护理人员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本地平均工资)和福利待遇;明确养老护理人员的从业资质、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通过专门立法,为我国各级政府做好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法制支持,从而确保各级政府能够依法行政。”李芳凡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黎建飞看来,养老护理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涉及到我国传统、家庭情感、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目前,我国仍停留在以家庭护理为主的护理模式,严重缺乏专业护理机构和人员。护理资金也严重缺位,长期照护保险至今仍未启动。我国应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有必要制定老年护理法,明确保障目的、对象、范围和方式等。”黎建飞说。夏学民建议,在国家标准层面,进一步制定完善养老护理员的教育培训、从业资格、操作规范以及职称待遇等。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将养老护理员、医养结合、公建民营等有关养老机构和队伍建设,纳入到专门的养老保障立法中。

 

(来源:法制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