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动态 >

养老新模式—“互换养老”年轻租客照顾老年房主

发布日期:2017-04-27  作者:96558一键通
 

 

 

 

在武汉市江汉区龙王庙社区,64岁的姚顺建老人坐在轮椅里晒太阳,旁边年轻人汪雄飞正陪他聊天。汪雄飞租住在姚顺建家,当天还到附近菜场买菜,为老人做了家乡味道的馄饨。

 

汪雄飞是武汉东湖学院大三学生,他和姚顺建本没有亲属关系。这一切缘于他们之间签订的一份“亲情互换”协议,这天是他作为“爱心房客”照顾老人的第一天。

当日,一场空巢老人和大学生的签约仪式在龙王庙社区服务中心举行。20多名老人和大学生志愿者结成互助对子,大学生们每周抽出固定时间帮助老人,老人则腾出一间空余的房间给大学生免费居住。

这个名为“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由湖北省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发起,得到龙王庙社区支持。今年3月启动后,预计将通过一年时间,让包括龙王庙在内的5个社区有意愿的空巢老人和大学生们结成对子,既为大学生提供临时住所,也让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得到照料。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武汉市老人空巢率约24%,其中身体不好、患有老年病的老人占四成。他们孤单,缺乏必要的关心和照顾。如何有效关爱空巢老人,成了社会难题。而不少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也渴盼有栖息之地。“亲情互换”为双方提供了良好的互补、互助渠道。“我半身瘫痪,儿女又不在身边,经常为洗澡和打扫卫生而头痛。现在来了年轻大学生陪我聊天,还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感觉很贴心。”姚顺建说。“我和几个同学在龙王庙社区附近的商贸公司实习,在获得临时住所的同时顺便帮助老人,也可以从老人那里获得人生经验,对自己踏入社会很有益。”汪雄飞说。

另据了解,一些社会人士也成为爱心租客。省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称,随着该养老模式试点规模扩大,欢迎更多志愿者加入“亲情互换”行列。

三问“亲情互换”养老

1、怎样做到专业规范?

老人护理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大学生如何提供规范化的陪护?

湖北省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魏菲介绍,社工组织请专门的家政人员、护理学院老师给大学生们培训,提高他们的陪护能力。比如有些老人患老年痴呆症或健忘症,需要非常贴心、耐心的照顾;而有些老人长期卧床、行动不便,放热水袋要防止烫伤、喂饭喂水要避免噎着。这些细节,专业人员会在培训时详细讲解,帮助规避陪护风险点。

此外,省炎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还会给大学生们划定界限范围,明确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实在做不了的,可请专业人员指导。

2、如何保障老人安全?

空巢老人长期独居,不少人行动不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如何有效保障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项目负责人江晶晶介绍,签约大学生都通过了炎黄社工服务中心的把关和考核,要求有爱心和责任心,有从事过公益活动的经验。爱心互换协议也会对参与双方提出约束性条款。

社工组织还会给签订协议的双方建档,留有相关证件复印件,空巢老人会出具一份房屋物品清单,通过这些措施来保障老人的权益。

3、怎样实现有效沟通?

有些空巢老人长期孤独,不愿与人打交道,防范心理强。大学生如何了解老人需求,进而提供有效帮助?

省炎黄社工服务中心运营总监卢静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大学生们付出更多耐心,说一些老人感兴趣的内容,聊一些新鲜话题,让老人打开话匣子。

社区和中心还会组织老人和大学生一起做游戏,在活动中观察老人性格,看老人和哪个学生聊得来,然后根据老人的不同个性组对,保证爱心互助精准、贴心。

“空巢不空,租客守望”一种可复制的“亲情互换”养老模式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各地也想了很多办法,以多种方式解决养老问题。但相对而言,我国养老资源仍然不足。一些地方公立福利院的床位,甚至要等8—10年。而且,因为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也正在弱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亲情互换”的模式,也可说是解决养老问题的一个积极探索,值得研究、完善和推广。

这样的探索也让我们看到,养老问题的解决,社会是很重要的存量资源,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进一步盘活。加强社会建设,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在人们之间搭建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相互支撑的平台,通过这种平台的建设,使社会获得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和稳定。而对于养老而言,社会建设的意义,正是找到更多如“亲情互换”这样的支撑点,形成更大的支撑力。

应对老龄化问题,宏观的、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微观的、操作层面的、主动的应对措施和办法,同样重要。发展,需要发声,更需要发力;落实,需要司令,更需要班长。应对老龄化,政府有责任,民间也可为;职能部门当仁不让,各行各业也都可以有所作为。从现实出发,多想办法、多找资源,把更多人调动起来、让更多人行动起来。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级各界真正重视这个问题了,类似“亲情互换”的养老探索一定会层出不穷。

其他养老新模式

1、跟保姆到农村养老

在杨家村一幢农家小楼门前,一块“养老示范户”的标牌特别醒目。这户人家的主人叫童道云,今年45岁,在城里做保姆,是村里第一个把城里老人接来自家养老的,城里的一位老人已经跟随她生活了4年。在南京,这种“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养老模式很受欢迎。南京市杨家村俨然成了“养老村”,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城里无法照顾老人的家庭纷纷将老人送到乡下农民家庭养老。

退休后,避开拥挤,远离喧嚣,从城市搬到农村,呼吸新鲜的空气,种一块地、养一只狗、住一座屋,这里池塘清澈、花香满院……近期湖南卫视一档综艺节目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节目中,几名艺人租下一户民居院落,并在周围土地上种满玉米、豆角、辣椒等农作物,煮饭前就去田地里采摘农作物、搭炉灶……网友们纷纷表示退休后想要过上那样的生活!

2、异地循环养老

一群大爷大妈在富达宾馆内载歌载舞,他们刚刚游玩了瘦西湖、东关街,回到宾馆就唱了起来、乐了起来。

这是一种新型养老方式——异地循环养老。老人们离开现在居住的城市,到全国指定的外地养老院养老,享受特色养生、医疗保健、旅游观光等系列服务。与普通的异地养老不同,老人们不需要在异地买房,不会舟车劳顿,最短几天、最长几个月,老人可住在“家”里,悠闲享受生活。从浙江到上海,从苏锡常到扬州,一个个“循环旅游养老带”正逐渐形成。

参加异地循环养老,扬州老人每年可在全国不同城市的连锁养老机构中享受养老服务,也将吸引其他城市的老人来扬州,体验扬州之美。去年,接待养老中心组织的外来旅客10000人次,扬州外出旅游养老人次也达到8000人。来扬老人主要来自黑龙江、山东、北京、上海等省市,年龄60岁至92岁。

现在我们这里住了40多位外地人。”扬州一家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介绍,老人中近1/3来自外地,最远的来自吉林、内蒙古;不仅有来自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也有来自二线城市的。扬州成了不少老人向往的城市。

3、抱团养老,让空巢老人更自在

抱团养老的方式很早就在国外盛行,在一个小圈子中有共同爱好的老年人们聚在一起养老、一起玩耍、一起聊天,相互照顾。

张恒发今年61岁,和爱人分居近二十年,唯一的女儿6年前远嫁他乡,剩下他一人在家,成了独居老人。一年前他退休了,每天无所事事,非常孤独。

去年9月份的一天,张恒发接到了邻居周立建的电话,“忙什么呢?我们这三缺一,来一起玩吧”。在打麻将之际,4个人相聊甚欢,张恒发从聊天中得知,陈继文和刘军也是独居老人,而且居住地都在附近。于是萌生了4个人一起生活的想法,提议后,得到了其他3人的赞成。

下午,他们一起拟定了生活的日程安排,“6:30到学府公园晨练,7:30吃早饭,早饭后看书、侃大山,12:00吃午饭、看电视,午休一会儿后,15:00打麻将或者做其他活动,19:00吃完饭后各回各家睡觉。(备注:四个人家按日轮换,在谁家谁负责三餐)。”

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4个人逐渐摸索出了规律,“抱团养老”的生活过得越来越丰富。今年春节,张恒发在和朋友聚会时,向大家介绍了他们的小团体,引起了好多朋友的兴趣。

后来,慢慢地发展成了目前的13个人。他们都是独居老人,家都在学府街附近,最大的是70岁,最小的就是61岁的张恒发和刘军。

 

(来源:辽沈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