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动态 >

【行业资讯】推广“医养结合”模式 填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

发布日期:2017-01-05  作者:Neo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迁、家庭结构及生活方式变化等趋势持续深化,实现人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迫在眉睫。“健康中国2030”规划明确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概念,把老年人作为重点关注人群,从完善护理服务体系、建立多层次护理保障制度、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产品及管理模式创新、加强护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对我国长期护理体系的建设做了战略部署。人社部则于2016年7月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在全国15个地区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

  

为了向我国长期护理保障制度试点提供决策依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联合团中央开展了“大学生保险责任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包括503所高校、20452名大学生的志愿者团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专项调研,收集了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数据,委托普华永道进行数据分析,形成了《2016中国长期护理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析了我国长期护理服务及相关保障的需求和发展问题。

  

护理服务存较大缺口

  

《报告》分析指出,80岁以上高龄老人的身体机能和自理能力相比较年轻的老年人出现较为显著和迅速的退化,重度失能、完全依赖他人照料的人群占比从低龄老人的6%上升至高龄老人的26%。“无子”老人存在较高的失能风险,有10%处于重度依赖状态,“无子”包括“失独”老人的护理需要应引起高度关注。分地区来看,重度老龄化和低收入地区对建立长期护理制度有着更为迫切的需要。

  

同时,中国家庭普遍承担着较为沉重的老年人护理负担。全国有7%的家庭有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在这些家庭中,每1.5个成年人就要承担起照顾1位老人的责任;第三方服务占比仅为21.1%;相关费用绝大多数来源于老人自己或家庭支出,得到基本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支付的人群占比仅为21%和4%。

  

并且,七成以上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护理服务需求。经济条件越好,老人越希望得到能同时满足他们接近家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和接受专业服务等综合性需求的护理服务。此外,护理需求在轻度和中度失能状态之间出现跳跃式上升,老年人护理需求在时间长度、专业水平和费用成本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缺口。

  

调研还发现,长期风险规划意识薄弱、对自己健康状况过于乐观是导致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在成年人群中普及率低的最主要原因。但对于真正有购买动力的成年人来说,对未来护理需求的是保障功能,而不是投资理财功能,这才是他们最重视的因素。

  

“医养结合”模式待推广

  

在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报告》就我国长期护理制度的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首先要加快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落地和推广。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特别是高龄老人群体规模上升带来的挑战,为减轻传统的家庭养老护理模式给普通家庭带来的时间和经济压力,建议建立社会化的失能风险分担,加快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试点和推广。此外,针对我国“未富先老”、“少子老龄化”等特殊挑战,要特别关注高龄老人、“无子”老人等特殊群体,以及重度老龄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予以政策倾斜,通盘考虑,因地、因人施政。

  

同时,应推动“医养结合”的护理养老模式。调查显示,老年人一旦进入中度生活依赖状态,对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护理费用都会显著提高。为提升社会护理资源的配置效率,建议结合近年来国务院《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指导意见》关于发展“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要求,把“大健康”理念引入长期护理领域,突出健康预防、康复护理与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积极推动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意识的树立,尽量减少或延缓失能状态的发生,以动态的视角科学地管理老年人群的健康发展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医养结合”的护理模式应突出“护”和“养”的概念,长期护理保障体系不仅要在产品设计中覆盖、更要引导老年人保健服务的使用,仿效“管理式医疗”的理念,建立“管理式养老”的模式;此外,要基于全生命历程的视角,将健康养老的概念与针对中青年群体的保险产品结合起来,降低未来疾病和失能的发生概率,减轻对医疗护理的依赖,以提升老年人群的健康预期寿命,而不是以降低赔付支出为目的。

  

多管齐下破发展怪圈

  

“由家政人员提供的定期或非定期上门服务是目前我国第三方护理服务的主要承担者,占比达48.2%。”《报告》指出,从发展制约因素来看,收费过高、服务质量低是家政机构主要的内部发展问题,而运营成本高、公众接受度低、没有支持政策则是主要外部原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护理服务市场“发展怪圈”。

  

对此,课题组表示,应多管齐下打破专业护理市场发展怪圈。建议通过“加强筹资”、“优化模式”、“建立体系”等多个角度同时切入,着力提升专业护理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和质量。首先,在长期护理保障制度的试点及建立过程中,调查研究老年人及其家庭最为迫切需要的或需求缺口最为严重的服务模式及机构,优先纳入护理保障范围,提升对它的筹资及支付能力,以需求拉动供给的发展。

  

其次,鼓励护理服务模式创新,利用各类服务机构的特点,合理规划,根据民众需求,打造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比如可以结合许多老年人既希望得到护理服务专业、又愿意在家中养老的需求,加大对社区护理服务资源的投入,新建或改造居民小区的各类服务场所,建立社区护理服务站点,或利用众多家政机构的服务网络,引入专业服务团队,并对现有家政人员进行护理技能和素养培训,将其从普通的保姆或钟点工改造为具备一定资质的护理人员。

  

再次,加强对专业护理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支持,鼓励包括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多方资本对养老及护理服务体系进行投资,并通过构建专业教育、在职培训、职业等级标准等方法,推动专业护理人员的培养和储备。

  

最后,通过政策支持与行业发展,双向推动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我国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市场的发展首先需要政府、保险行业在提高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群的长期风险保障意识方面加强努力,通过宣传、政策引导等手段加强民众对未来养老和护理规划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政策支持力度。保险行业则应致力于改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结构和定价方法,合理降低保费水平,使真正需要护理保险的人们“买得起”、“买得值”。同时,加大对消费者态度的跟踪和研究,开发结合风险保障、投资储蓄、护理服务的综合性产品,并提升产品性价比,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护理保险需求。

(来源: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