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行业动态 >

详解未来中国健康指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

发布日期:2016-10-26  作者:Neo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根据这一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2030年中国的健康指数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又将给公众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梳理。

  
【延长寿命减少死亡】

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3岁,2030年达到79岁。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从目前的8.1‰、10.7‰和20.1/10万,下降至2030年的5.0‰、6.0‰和12/10万。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从2014年的3.6亿人上升至5.3亿人。

  
【措施】

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健全覆盖全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监测体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开展食物营养功能评价研究,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到2030年,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至20%。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

  

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到2030年,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

  
【专家点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我国目前人均预期寿命和健康寿命有差距,慢性病呈现“井喷”态势。我国成年人中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每四个中有一个患有高血压,有不少人带病生存、生活质量不高。如果仅仅将健康的追求等同于医疗治病,不加强预防,就难以应对严峻的健康国情。规划纲要从健康生活入手,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对疾病挑战最直接、最积极主动的应对。

  
【优化医疗资源】

到2030年,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

  
【规划】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省域内人人享有均质化的危急重症、疑难病症诊疗和专科医疗服务。全面建立成熟完善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孟庆跃:没有一个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投入和医疗保障制度的作用就难以发挥,人民群众就难以从卫生与健康发展中受益。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能力,需要以人为本,完善功能,强化合作和联动,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分级诊疗能不能搞得好,关键要解决群众对基层医疗的信任,主要是对服务技术、人员的信任问题。近些年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基层医疗服务条件,包括社区医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最大的难度还是基层缺乏人才,一定要因地制宜,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把短板补上。

  

【优化医疗资源】

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

  
【措施】

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

  
【点评】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我国通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国96.5%的医疗保障网。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慈善救助等逐步健全了医疗保障体系,改变了过去“小病扛、大病等”的情况。尽管医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但我国保障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医保要变成一个节约型的医保。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改革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等。 

  
【改善健康环境】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在2020年超过80%,到2030年持续改善。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在2020年超过70%,到2030年持续改善。到2030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实现全覆盖。

  
【举措】

全面实施工业污染源排污许可管理,推动企业开展自行监测和信息公开,建立排污台账,实现持证按证排污。加快淘汰高污染、高环境风险的工艺、设备与产品。开展工业集聚区污染专项治理。以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行业达标排放改造。

  

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专家点评】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饶克勤:当前,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与“多重疾病负担”、人口老年化和结构变化、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卫生有待改善等多种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绿色发展与健康环境互动的战略选择。要把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有机统一,动员全社会共同营造健康环境,从城市规划、建设到管理等各方面,都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保障居民健康生活和工作,使健康人群、健康环境和健康社会有机结合。

 

原文链接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同时纲要内容还包括,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以及全民健康素养大幅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得到全面普及,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基本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消除一批重大疾病危害等。

  

规划纲要提出,未来要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具体到医药产业发展方面,规划纲要从加强医药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举措,尤其提到了要加强专利药、中药新药、新型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等创新能力建设;以及构建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先进制造体系等。规划纲要要求到2030年,药品、医疗器械质量标准全面与国际接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和诊疗装备国际市场份额大幅提高,高端医疗设备市场国产化率大幅提高,实现医药工业中高速发展和向中高端迈进,跨入世界制药强国行列。

  

据中国医药(20.130, 0.19, 0.95%)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介绍,2015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速创了15年来新低,增速仅为8.76%。行业收入增速跌破10%的情况,仅在2000年之前出现过,但当时城镇职工医保制度缺失。在老龄化需求不断释放的当下,增速跌破两位数的情况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医药制造业收入增速为10%,重回两位数水平,较上年同期有所回升。多位专家告诉记者,我国医药行业目前面临的短板之一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科技创新有待加强。目前全球前50强的制药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17%,而我国的大型药企才达到5%,平均水平连2%都不到。医药产业的增长正在从过去充分覆盖拉动越来越明显的变为创新力的驱动,因此规划纲要强调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可以说是恰逢其时。

  

规划纲要还提出,到2030年,全民医保体系成熟定型。现代商业健康保险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显著提高。规划纲要要求,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商业健康保险及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进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障机制,加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商业健康保险与医疗救助等的有效衔接。


国家卫计委主任李斌表示,我国通过职工医疗保险、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建立了一张覆盖全国96.5%的医疗保障网。在此基础上,还通过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慈善救助等逐步健全了医疗保障体系,改变了过去“小病扛、大病等”的情况。尽管医保覆盖率达到95%以上,但我国保障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医保要变成一个节约型的医保。就此,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说,要把钱用在刀刃上,改革医保管理和支付方式;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实现医保基金可持续平衡;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实现跨省异地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等。

  

此外,规划纲要还专门针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在完善健康筹资机制方面,规划纲要要求健全政府健康领域相关投入机制,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健康领域投入力度,科学合理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支出责任,履行政府保障基本健康服务需求的责任。中央财政在安排相关转移支付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予以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

(来源:新华社)